跳到主要內容

[體態評估] :一眼看穿對方 1

 
[體態評估]靜態分析,教練課精準指導
 [體態評估]📚一眼就看穿你 !!

🚩透視超能力

在上課前,我們會根據不同客戶的狀況,給予不同的體適能體驗課內容,而其中有一樣就是「靜態評估」。

這是一項可以有效展現個人專業的技能!☝🏻

哪什麼是「靜態評估」,顧名思義就是「靜止狀態下的身體評估」
我們透過客戶靜止放鬆「站著」狀態下,去進行身體張力的預估。

我們都知道身體的骨架本身是不會動的,它是透過附著在上面的肌肉、筋膜、皮膚所產生的張力帶動骨頭的位移,才能產生動作。

而靜止狀態下的骨架,也會透露出過去長久一段時間身體應用的習慣。

在力量強、常用的肌肉上,通常反映出較好的肌力,因此有機會拉動關節往它靠近,呈現較為「短縮」的狀態;
而肌力較為薄弱的肌群,則會因為無法有效對抗強壯的肌群,所以只能被動地「被拉長」。
而這個就會成為我們判斷「肌群是否失衡」的現象指標了~!

🚩正面10個檢核點

那會評估哪些具體的點呢 ?
今天就來跟大家透露我自己的評估點,

正面的部分 :
🔸身體 ㄇ字部 :
1.鼻樑/下巴-鎖骨頭
2.耳垂-肩峰距離
3.肩膀前引狀態
4.肘窩面積
5.大拇指位置

🔸身體 I 字部 :
1.肩峰線
2.胸線(兩乳頭連線)
3.前腰線:ASIS髂骨前上棘連線
4.腰部空間: 胸線-腰線兩線平行程度(觀看間距)
5.膝蓋髕骨位置-脛骨-第二根腳趾 連線
有共計10個評估點。

那這10個評估點,主要是透過兩邊的觀察,以及是否位處在正確的相對位置上去進行判斷的。

🚩先講「ㄇ字部」的部份

第一個「鼻樑/下巴-鎖骨頭」主要是看是否對齊在一直線上,若無,則表示頸部肌肉(例如:斜角肌/胸鎖乳突肌)有對頭顱產生不對稱的拉扯

第二個「耳垂-肩峰距離」則是觀察頭部是否偏移一側,有無高低肩問題;

第三個「肩膀前引狀態」我們從正面透過皮膚與衣服皺摺,觀察是否有肩膀前引、圓肩駝背的問題;

第四個「肘窩面積」則是延續上面「肩膀前引」的部份,讓我們了解肩膀是否內旋,通常前引都會有較嚴重的肩內旋問題;

最後,則是「大拇指位置」,用來判斷前臂是否內旋,手臂放鬆垂放在身體兩側,大拇指就會碰到大腿,哪可能就真的太內旋了。

當然肩內旋與前臂內旋,通常是同步發生,但也有人是前臂內旋轉較為嚴重,但肩內旋轉還好的。例如 : 常需要拴緊東西的工人。

所以這邊再看大拇指的原因在這裡,做為同步確認的檢核點。

🚩再來是「 I 字部」的部份

第一個「肩峰線」,是否兩邊等高,這部份是同步對應上面「耳垂-肩峰距離」,用以檢測高低肩問題;

第二個「胸線(兩乳頭連線)」了解胸廓兩端是否存在落差;

第三個「前腰線:ASIS(髂骨前上棘)連線」是否等高,有無高低髖長短腳問題;

第四個「腰部空間: 胸線-腰線兩線平行程度(觀看間距)」這是了解脊椎是否側彎,腰部空間是否受到壓縮;

最後一個「膝蓋髕骨位置-脛骨-第二根腳趾 連線」,則是了解站姿與膝關節有無內外翻問題,像是X型腿O型腿等等。

綜上所述,透過上面幾個檢核點,我們就可以進行一部份的身體分析,像是常見的 : 高低肩、長短腳、上下交叉症候群、X型腿、O型腿等問題,都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,當然這樣還不足以判斷結果,我們還需要搭配其他檢核點去進行確認。

🚩接下來,我們需要將目光轉到「側面」

🔸側面觀察點有 :
1.耳垂-肩峰-髂骨脊-膝腓骨頭-踝外髁
2.肘關節屈曲角度
3.ASIS-PSIS相對高度
4.大腿-膝關節-小腿弧度
5.身體左右弧線的差異比較

那這些在看什麼呢 ? 🤔

首先,第一個是觀察身體重心線的排列,會從上到下檢查 :「耳垂-肩峰-髂骨脊-膝腓骨頭-踝外髁」,是否排列在同一個區域帶上,不用到0角度偏移,但不可相差太遠。1公寸(2公分)內差異是可以的。

而第二個「肘關節彎曲角度」則是觀察肘屈曲肌是否過度強勢,因為像是「二頭肌、喙肱肌、肱橈肌、肱肌」等肌肉,都掌控了肩內旋、肘內旋等動作能力,所以如果一個人的手肘會無時無刻保持短縮,那必須合理的懷疑,他肩內旋與前臂內旋的問題應該是有的。

而第三個「ASIS-PSIS相對高度」則是測定骨盆前/後傾的幅度,若兩者落差3指幅以上(2英寸),則有骨盆前傾的跡象。

🚩身體體線的觀察

第四個「大腿-膝關節-小腿弧度」這邊則是觀察「骨盆前/後傾」所帶來的影響,例如:骨盆前傾到嚴重程度會容易造成膝關節鎖死(Lock),甚至影響了韌帶鬆弛度,形成「超伸展(Hyper-Extension)」狀態,大腿、小腿的弧線會是「前凹線」。而若骨盆後傾嚴重,則會變成膝關節無法打直,膕肌持續短縮形成高張,大腿、小腿的弧線就會呈現「後凹線」了。

那第五個「身體左右弧線的差異比較」,在單側「身體側線」觀察完畢後,則來到了觀察兩邊弧度差異比較的時候,畢竟身體左右兩遍的差異,也是觀察的一大重點,可以再找出是否有身體旋轉偏移側彎等跡象,有利於搭配背面的觀測對比。

上面就是5個從側面可以觀察出來的蛛絲馬跡。
好了,文章有點長了,今天先講到這邊。

下一篇我們再跟大家分享背面的觀察檢核點,以及身體張力的關係。



📚每天都要運動、訓練,跟讀書


留言

延伸閱讀

<訓練交流>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(犧牲)上篇Blog1

⭐️ 膝關節功能 :         膝關節身為下半身最大的支撐關節之一,上下鄰居分別是髖關節、踝關節,而本身周圍鄰近附著很多大肌肉,包含最著名的 : 股四頭肌,以及附近的腿後腱肌群、內收肌群、闊筋膜張肌 ... 等,而也 常常聽說大腿是全身最大的肌肉,那麼位處於它附近的關節,肯定很強壯 ! 可是這麼強壯的關節,有這麼多強壯的保鑣 - 肌肉,在保護它 … 為何現在最常聽到受傷的卻是它呢 ? 為什麼我不做運動,我也有膝蓋傷害 ? 為何我在運動,但一樣被醫生說我大腿肌肉弱 ? 為什麼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使用過度,磨損造成,膝蓋就像定存一樣,越用的話會越少 ? 但也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退化,你應該去鍛鍊它,不然會更糟,但我去練了,卻更痛 ? 到底怎麼回事 ? 膝蓋到底該用還是不該用 ? 其實這些問題與疑慮都是對的,只是問錯了問題,其實身體很特別,你覺得不舒服的,怪怪的、有毛病出現的,真的都不是主要造成得原因,它都是表相 … 與發作點,好比如 : 我們手機在出現 '' 閃爍、有來電答鈴 '' 時,不是因為手機要找你;不是手機內部的反應,是因為有人透過 '' 手機 '' 這個媒介傳達訊息給你,有人要找你,背後要找你是打電話的這個人,它才是真正的原因。 而身體今天之所以會產生傷害,其實最大的原因來自於鄰近與遠方的關節使用率先出現了問題。而身體只是透過疼痛與這個部位告訴你它的狀況,但是如果你選擇去處理問題,而忽略了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,那麼無疑是 '' 緣木求魚 '' ,永遠解決不了它,狀況會消失一下子,但是過一陣子就會再次出現,而且往往來的越來越急,而原本有效的方法也會越來越不顯著,迫使你必須改變方式,這就是一般人在處理肌肉、骨骼、軟骨、關節的問題最常發生的邏輯思路錯誤。 ⭐️ 病人的治療路程 : 當關節出現了問題,便嘗試去看骨科醫生,醫生看了認為僅是一般的發炎,便開立 '' 消炎藥、 止痛藥、鎮靜劑 '' 等成分的藥劑。最後因為持續出現,便改掛 " 復健科 '' ,安排物理治療療程,每周去 2~3 次, 6 次...

<運動表現篇 : 我想增加巴柔的運動表現,應該怎麼做 ? >

如果街頭健身是 「 上肢動作 」 之王, 那麼巴柔便是 「 地板動作 」 之王了。 武術的起源來自戰爭的需求, 為了搶奪珍稀的資源,或爭奪立場, 人類自古以來已發動了不少戰爭,也發展出許多戰爭上的武器、體技。 而打鬥多數時刻我們都選擇了站著戰鬥, 不論有無拿武器,我們都會選擇站立狀態, 但殊不知,其實在真實的搏鬥過程裡, 我們躺著在地板的時間其實不短於站立狀態, 而展現的戰鬥力更勝於站立時的扭打力量。   時空拉回現在,我們已不再依靠戰爭進行資源鬥爭, 但我們依舊 「崇武尚體」 , 尊敬將身體開發至很極致的運動員 / 武術家, 而在 MMA 混合綜合格鬥中,巴西柔術的應用更是相當重要。 透過地板的關節固定與防禦, 大量的消耗對手體力,再找到空隙機會攻擊,贏得比賽。 由地板練上來的 MMA 選手, 往往表現的比由站著鍛鍊的選手表現優異。   這也使得,巴西柔術的學習,變得益發重要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那麼若我們要增加巴西柔術的運動表現,該如何做呢 ?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巴西柔術需要大量的關節活動度, 在沒有很好的關節活動度情況下, 我們很難做出完整的鎖技,也很難破除鎖技, 我們應該去發展好的活動度。 而增進活動度最好的方式, 其實不是伸展與拉筋,而是重視每一個關節的活動特性, 並且真實地設計動作去使用它 ! 因為只有你一直使用這樣的角度, 才能確保關節的活動度得以保持,甚至增進。 伸展,只是事後的補強。 若能在...

<運動訓練篇 : 功能性訓練是在練什麼? >

你會做「功能性訓練」嗎    ?   「功能性訓練」一詞, 近幾年跟著 TRX 、壺鈴、戰繩等流行器材,一起成為了新潮名詞。 但是到底什麼是 「功能性訓練」 呢 ? 「功能性訓練」一詞,可追溯出到 1995~2000 年之間, 由現今具有權威性的肌力與體能教練 麥可 . 波羅依 所使用這個名詞, 那時他配合出版社的邀稿, 公開展現他訓練一般職業運動員的樣子, 而他的訓練相當獨樹一格, 因為他大量使用槓鈴、啞鈴、藥球、彈力帶、彈力球等工具。   要知道,當時可是健美訓練當道的年代, 各家機械器材製造商無不鼓吹健美訓練器材, 為肌肉鍛鍊帶來多好的     " 孤立訓練 "    效應, 那些未採用 「 機械式器材 」 訓練的訓練師、教練, 就像是 「 貧民訓練師 」 一樣 :   「   是買不起這些設備,才被迫採用那些工具的 」....。   但麥可 . 波羅依不是,他是真實地擁抱這些器具, 在鍛鍊他的運動員, 在當時,採取相同方式的,也有不少的擁戴者, 但終究還未成為主流。   直到 2004 年 TRX 問世,使用自身重量的訓練開始盛行, 隨著各式各樣工具的推出 : RIP 彈力棍、 VIPR 、戰繩、 Slide board 滑墊、沙鈴 等等琳瑯滿目出現在健身房裡, 大家開始聽到這些器材的品牌故事, 都會不約而同的提到這些器材對身體的好處、功能的提升。 為了讓身體產生更好的功能,所以我們要進行 「功能性訓練」 。   「 功能性訓練」 一詞的名氣,因此開始不脛而走。   那究竟 「 功能性訓練 」 是什麼呢 ? 我們引用一下麥可 . 波羅依的定義 :  功能性訓練 為:「 ⋯⋯ 一連串教導運動員如何在從事多種動作時控制自己體重的運動,教練以體重作為阻力,並嘗試運用對學員來說合理的姿勢」。   他在續作《 Advances in Functional Training 》接著提到:「 ⋯⋯ 『功能』 本質上就是 『目的』 ,因此,功能性訓練也可稱為目的性訓練。」 所以也就型塑了我們現在看到多數功能性訓練動作的特性 : 「 跨關節、多肌群、單側、對角、深下半身整合、自身體重、與生活 ...

<知性學習—更好的學,是「教」>

子曰 : 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 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只會學習,一味的進行知識輸入, 而沒有進行思考、歸納、統整, 則久了會變得迷惘,不知道所學為何,如何應用 ;  -   -   -   -   -   -   -   -     -   -   -   -   -   -   -   -     -   -   -   -   - 同樣的,一個人整天一直思考, 僅就既有的知識進行組合、拆解、應用, 久了也會無法衍生更多的智慧結晶, 亦或是說知識節點的觸擊率會下降, 無法站在別人的思維結果上,再往上墊高一個層級。   畢竟人的一生是極其有限的, 所能窮盡的知識也是有其邊界的, 所以我們透過學習,將他人畢生, 甚至是好幾代人的觀察、歸納後的結果, 理解起來去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上。   這就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。   然而,學習這件事,最好的階段, 並不是發生在我們將知識「 輸入 Input 」大腦的時刻, 而是我們嘗試將知識「 輸出 Output 」的時候, 例如 : 應用於解決實際性問題,或是「教導別人」的時候。   我們對金庸武俠小說 << 天龍八部 >> 的逍遙子, 將他畢生的功力傳給虛竹的橋段印象深刻, 甚至羨慕不已, 但是很可惜的是小說中的設定是你將功力傳給對方, 會導致自己的功力消失,也就是說功力是一種有限的能量, 透過傳遞,兩造雙方僅能保留一份。   但是教學這件事卻是相反的。   你在指導別人之前,你肯定對所學的知識內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, 而在教學給對方之時, 你又會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大腦知識的組建, 甚至因為使對方易於理解, 你會調閱更多過往的相關知識進行舉例, 甚至在面對不同對象時,你所要舉例的內容也會不同, 而這除了使你對所教的內容更加熟...

失衡總出現在左邊?

《多元高量使用反而創造平衡?》 問題 1: 失衡常見非慣用邊 ? 在之前的《整人專家 - 訓練邏輯應用實務》課程裡,曾經有學員問我,為什麼很多人的問題肩膀問題都在左邊?而不是右邊? 而左邊與右邊的差異問題,就好似扔擲硬幣銅板的概念一樣。如果你只有扔擲 10 次,你得到的正反面機率有可能有很大的誤區,有時候是 2:8 ,有時候是 3:7 ,有時候是 0:10 ,但是如果你不厭其煩的扔擲 1 萬次,那麼我想大多數的人,都會得到一個接近 1:1 的機率。 這就是為何,我們的慣用手~ 往往會成為一個相較平衡的一邊。 數字造就機率發生率 因為在大量使用下,除非單一方向反覆性高的動作過多(職業傷害),不然人體最終是會走向一個均衡的狀態。 而非慣用手,則往往因為使用次數過少,而無法得到良好的平衡機會。 「很難啊!一旦失衡要更大量的次數去挽回落差的比例」。 「 100 次的扔擲,如果先得出 2:8 的比例,你知道需要再多少次扔擲才能得回 5:5 的相近比例?」 這也是為何年長者的傷害最難處理,因為也許你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偏差的壞習慣,但你身上就是有傷痛,原因在於你雖然偶然的做出「壞習慣動作」,頻率不高,但因為你活動久,所以累進稅率的概念,使得身體的誤區變得更大。 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做正確的事,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平衡回來。更何況,我們難以活得 100% 正確。   「活動度」解方在於活動總量,而非僅僅筋膜放鬆 現代人類身體的「緊繃」,有時候不該如此執著的去解決與處理,在身體因為「活動總量」( Physical fitness volume) 不足而導致身體嚴重缺乏肌肉伸縮與肌膜彈性,一直看著這樣的「失衡 - 緊繃」,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的問題處理。 大家都知道柔軟度好壞,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,但建立足夠的「活動度」 (Mobility) 基礎不僅僅只有「活動範圍」 (Motion range) 才是,「活動量」( Motion volume) 更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。 如果一個人因為動的多,而去做大量的放鬆處置,那麼這樣的放鬆在一個人身上會彰顯出力量! 但如...